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8日对外发布了一项关于太原地区晋阳古城遗址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关于一座唐代砖室墓的详细资料。这项研究是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的一部分,调查过程中共发现了一批汉代至清代的墓葬。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编号为M23的唐代砖室墓,这座墓葬出土的文物种类及数量丰富,为探讨晚唐时期以来太原地区墓室平面形状的流行趋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资料。
M23墓葬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位置恰好在龙山的前坡地带,正是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的一部分。这座墓的结构设计为长方形,配有一个斜坡式的墓道,整体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构成。随葬品的分布主要位于墓室的西部,出土文物累计达到20件(组),涵盖了瓷器、陶器、铜镜、铜钱、首饰、砚台、漆盒、以及墓志等多种器物。
展开剩余59%在出土的器物中,所有的瓷器均为细腻的白瓷,保存状态完好,没有任何缺损,底胎较薄,工艺精美,显示出当时陶瓷制作的高水平。陶器的保存也相对完整,其中包含陶罐和陶砚等,这些器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用途。
在M23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两块墓志,经过研究,墓主的名字显然是“马绶”,而其祖父马峻与父亲马云华均身任官职,由此可以推测墓主应为一位士人。根据已发布的考古资料,太原地区已知具有明确年代的墓葬包括太惠妃墓(971年)、尚洪迁墓(949年)、刘珣墓(961年)、王公墓(927年)及王氏小娘子墓(937年)等。这些墓葬的平面结构形式均为圆形,显示出五代时期太原地区墓室的主要设计风格倾向于圆形,而在唐朝大中九年(即855年)之前则是弧边方形的墓室设计所盛行。
M23的发掘不仅明确了唐代晚期墓室平面的结构变化,也为我们理解当地在此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此项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自晚唐时期起,太原地区的墓室平面设计开始逐渐从传统的弧边方形过渡到圆形布局,这一发现为探索太原地区在历史演变中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这样的考古努力,现代人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连接历史,走近那些早已逝去的岁月。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658-配资港股一览表今日大盘-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股票新手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