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雍正王朝》这部历史大剧的朋友应该记得,剧里有段特别精彩的剧情,就是康熙第八子胤禩在雍正登基后,联手九门提督隆科多,带着关外八位旗主王爷,一起掌握了京城的兵权,妄图逼宫,想把雍正架空。
这段剧情那叫一个精彩,堪称全剧巅峰,不过得跟大家说声遗憾,剧里演的这出高潮戏码其实纯属编造,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一点都对不上号。
清朝历史上的旗主王爷根本没有兵权
剧里把八旗旗主王爷的权力描绘得相当大,咱们仔细想想,清朝那会儿八旗旗主基本上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辈,众多还享受着铁帽子王的世袭待遇,旗主职位也是世代相传,绝不轻易更换。编剧就凭这个逻辑,觉得八旗旗主家族权势肯定根深蒂固,一代接一代传下去,自然成了胤禩推动逼宫计划的劲脚凳。
说实话,历史上可不是这么回事儿。顺治皇帝一亲政,就忙着削减八旗旗主的权柄,压缩他们的政治影响,老劲头儿都放在巩固中央集权上了。
顺治临终时没安排皇室成员辅政,反而选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外姓大臣,这事儿其实是他早和母亲孝庄太后商量好的。目的就在于不能让皇室成员揽权,借此削弱包括八旗旗主在内的皇室政治势力,确保他儿子康熙将来能稳稳地掌握皇权。
其实八旗旗主并非真有八位,清朝实际只有五位旗主。清朝入关前,皇帝亲自掌管两黄旗。顺治亲政后,他收拾了已故摄政王多尔衮的账,多尔衮原先管的正白旗也被顺治直接收归皇帝名下掌管。
顺治以后,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没设旗主,要谈旗主的话,那肯定就是皇帝本尊了。这三旗在民间大家都叫“上三旗”,剩下的五旗则称为“下五旗”。
所以清朝的八旗里,真正的旗主只有五个,他们都是世袭铁帽子王,旗主身份代代相传。分别是正红旗下礼亲王代善这一支,镶白旗下肃亲王豪格这一支,镶红旗下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正蓝旗下豫亲王多铎家族,还有镶蓝旗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
再说了,清朝的旗主王爷可不像电视剧里那样住在盛京沈阳,实际上他们得住在京城,皇帝时时刻刻盯着他们。这可是清朝的规矩,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这六个身份比较高的皇族,想离开北京可不是说走就走,必须经皇帝点头批准才行。
顺治一上台,就盯着这五个旗主家族出手了,慢慢地削弱他们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到顺治快结束的时候,五个旗主差不多都没了掌兵的权力。
到了康熙那会儿,对旗主王爷家族的压制更凶狠了,旗主王爷们大多是享福的贵族,在朝堂上没啥实权。只有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算是被康熙赏识的,他也是靠着在战场上冲杀出来的威风才赢得皇帝的信赖,三藩之乱时他立了大功。
雍正一上台,立马就开始狠下功夫,进一步削弱旗主王爷们的权力。原来八旗分好多牛录,每三个百人一组,头儿叫牛录额真,后来改汉名叫佐领;五个牛录合成一甲喇,头头是甲喇额真,汉名也变成参领;再把五个甲喇拼成一个固山,带头的叫固山额真,换成汉名就是都统。
一固山相当于是咱们说的一旗,清朝早期固山额真,也就是都统,都是直接给旗主汇报的,是旗主手下管理本旗的关键官员。等顺治亲自掌权后,他就定规矩了,都统不用再听旗主指挥,直接给皇帝报告,旗主从此就没法管自家的旗了。
顺治虽说收紧了旗主对都统的管束,不过他没把旗主完全踢出局。旗主仍旧能对本旗佐领的人事调动插把手,算是旗里头留有一点活儿,权力还没完全丢光呢。
八旗佐领分成内佐领和外佐领两种。内佐领也叫包衣佐领,主要管着那些给王公贵族干活的包衣奴才;外佐领又称旗分佐领,主要负责打理八旗的军务。
雍正刚上位没几天,就发了道圣旨,明摆着说旗主干外佐领的任免权没门了,他们的权限只能管自家王府里的内佐领。这样一来,旗主王爷在八旗里的政治影响力就被狠狠削弱了,彻底没法再搅合八旗的军务。
你看啊,雍正上位之前,那些旗主王爷还能靠着能任命佐领,在八旗的基层军官里还能有点说话权。可等雍正一坐稳,这些旗主王爷基本上就被废了,政治上军事上统统没了影儿。
说回来,顺治、康熙、雍正这祖孙三代对八旗旗主权力地位是越削越薄。到了雍正继位那会儿,旗主王爷基本就是有钱没事干的闲人了,哪敢像胤禩那样上去搞逼宫,毕竟条件根本不凑乎。头回说的这事儿,电视剧里旗主王爷靠着掌控京师卫戍军权去逼宫雍正这事,根本就是扯淡,不可能发生。
历史上的雍正继位后政治手段极其成熟很快就掌控了朝政大局
《雍正王朝》这剧里最大程度夸大了胤禩的影响力和权力。虽说历史上的胤禩确实挺有本事,也深得朝中大臣喜欢,可他可没剧里演得那么牛气。雍正上台后,胤禩基本被他压得死死的,没啥大动作了。
仔细琢磨琢磨,这雍正继位时都45岁了,这年纪正好是阅历厚、政事经验丰富的阶段。想想看,这么老辣的雍正,继位后怎可能会表现得那么被动呢?
历史上雍正刚上位时,确实风声鹤唳,民心难定,可他为了稳住局势,偷偷给深受民心的胤禩使了点绊子,表面上升官,手段却暗藏下调,搞得别人摸不透。
雍正刚登基时,给胤禩封了个廉亲王头衔,还兼着总理事务王大臣一职。那会儿一共封了四个总理事务王大臣,除了胤禩,还有康熙的十三子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以及九门提督隆科多。
乍一看,雍正对胤禩挺相信的,实际上分权时胤禩的位置最薄弱。四位大臣里,受到雍正宠爱的头号是胤祥,他管着户部、会考府、造办处、圆明园和八旗禁军,还参与西北那边的军事策划。马齐作为大学士,掌管政务;隆科多呢,身为九门提督兼管吏部,主要操持京畿防务和官员的调动任免。雍正则只让胤禩负责工部和理藩院,也就是工建和蒙藏地区的事儿。
这份权力布局一摆出来,胤祥的地位最拔尖,财政、人事、宫中巡逻都归他管,连西北军事调动他也搁手摸篮子。反倒胤禩权力就没那么大,四人里最弱,连马齐和隆科多都比他站得稳。
这权力分配完全是雍正精心布置的,马齐和隆科多是康熙留下的顾命大臣,俩人坚决执行康熙的遗旨,撑着雍正上位,雍正肯定得给他们好处和封赏。胤祥是雍正的铁杆帮手,任务自然不轻,至于胤禩,权力虽小,名次却在四人之首,这一招就是雍正把他吹得挺高,稳住了局面。
况且隆科多在雍正登基前就被他牢牢拉拢,马齐则是康熙遗命的坚定拥趸,胤祥更是雍正的死忠帮手,所以胤禩本身就挺孤单,加上手里权力不大,完全被胤祥给限制住了。
剧里还说胤禩拉拢隆科多,让他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来调换宫廷侍卫站岗,这事儿放历史上压根不可能。光说隆科多那会儿,没有啥理由去投靠胤禩,光换防这事也做不到。宫廷禁卫是胤祥管着,胤禩咋可能绕过胤祥去调换宫廷侍卫呢?
简单一句话说,历史上的雍正继位时已经是个中年老手,手段老辣,经验丰富,继位那会儿就通过各种官职调动,把京城里外的军权牢牢攥在自个儿手里了。
不光是京城里外的军权被雍正紧紧抓在手里,就连西北那边的军权也没跑,被他牢牢控制住了。雍正一上台,立马以奔丧为由,把在西北掌管军务的胤禵,也就是胤禩那帮人,给召回来了。
那会儿雍正让堂兄贝勒延信暂时顶替胤禵,挂帅抚远大将军,可没多久,他就察觉延信和胤禩关系挺铁,立马给撤了,换上自己亲信年羹尧接手抚远大将军这位置。由此可见,雍正在掌控军权上那叫一个敏感。
说到雍正,那家伙可真是疑心病重,特别爱听别人搬弄是非。他当了13年皇帝,官员们递上的弹劾奏折,比康熙61年加起来还多十倍,足见他那个年代,官场上互相揭短举报简直成了常态。
雍正还为了打听京城那些王公贵族们的动静,特地搞了个特务机关,叫粘杆处。这个玩意儿他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在雍亲王府里搭起来了。等他登基了,这粘杆处就变成了正式的单位,对外头还叫个好听的名字——尚虞备用处。
这特务机关的主业就是帮雍正盯紧京城的文武百官和王公贵族的一举一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禩根本没法儿去和隆科多混到一块儿。
历史上,雍正继位后可真是把胤禩给按住了,当时胤禩根本没啥施展的余地。史料说,胤禩被封为廉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那会儿,他人家亲信跑到家里来恭喜,他却是一脸愁云惨淡。连他妻子郭络罗氏都叹气道:“这能有什么好高兴的,我们夫妻俩不过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罢了。”
胤禩夫妻俩对当时的形势早就看得明明白白,毕竟雍正根本不给他留半点翻身的机会,他只能干着急,等着被雍正动手整治呢。
历史上雍正玩政治手段,那招明升暗降算得上拿手好戏。他对付那位年羹尧,满脑子自大狂,也是这么干的,先给他降个级,调去杭州当将军,接着就开始整他。对付隆科多,同样套路,雍正怕他手里握着步军统领的兵权,先把隆科多撤了九门提督的职务,紧接着就动手清算了。
看雍正对付年羹尧、胤禩和隆科多,这套路倒是一个调儿——先把他们捧高高,再逐步架空,紧接着下手整治。咱说真话,雍正可没像电视剧里那样拖到后面才动手,反倒是在刚登基那阵子,就已经把这三位给搞定了。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因九十二条罪状被皇帝直接赐死;紧接着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揭发四十条罪名,剥夺爵位、削除宗籍,还被改名叫“阿其那”,遭囚禁折磨至死;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被控四十一条大罪,结果被罢官夺爵,关押至死。
雍正整治年羹尧、胤禩、隆科多这三大变数时,动作特别快,压根没给他们留半点反扑的余地,直接一锅端了。
历史上,雍正办事相当果断,手段也老辣精明,没像电视剧里那样磨磨蹭蹭拖到最后才出手。说白了,胤禩继位后对雍正其实没啥真威胁,雍正下手主要是他在那儿让人心里不舒坦罢了。
写在最后
实际上,历史上的胤禩根本没那么回事儿,也没啥机会去搞什么八王议政逼宫的把戏。电视剧为了让故事更激烈,就把胤禩当成了那种终极反派,成了雍正的死对头。尽管剧情挺带感,但可别拿电视剧当真了。
历史上的雍正,肩挑着承接康熙盛世、开启乾隆盛世的重担,他想当个有作为的皇帝,哪会把时间浪费在宫廷内斗上?他办事干脆利落,算得上清朝皇帝里最雷厉风行的一个。他登基后目标很清楚,就是赶紧剿灭所有不稳的因素,踏踏实实地干出点儿名堂来。
#热问计划#
配资658-配资港股一览表今日大盘-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股票新手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